第三百一十七章 逼着本宫发火_太子别动
16读吧 > 太子别动 > 第三百一十七章 逼着本宫发火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三百一十七章 逼着本宫发火

  戴义从一个带锁的抽屉里拿出一叠楮皮纸交给朱厚照。

  朱厚照目光一凝。

  楮纸洁白如玉、表面光滑,吸水性强不会晕染,是一种非常高级的书画用纸。司礼监记录重要公文通常使用薄而有韧性的开化纸。锦衣卫、东厂则使用竹纸。

  朱厚照知道皇帝爹最近迷上了丹青。楮皮纸的制作工艺不是秘密,制作过程繁琐需要大量的人工。日本人工便宜,离南京也不远。因此朱厚照在日本开了几个费人工的作坊,压低了成本。宫里不缺楮皮纸,御桌上摆放的都是楮皮纸。

  纸上的字迹同样眼熟的很。有几个名字下笔很重,下笔时的心情应该不是太好。

  朱厚照一眼扫去。名单中几乎没有在朝当值的勋贵、武官,顶多有一些他们的姻亲。大部分是朱厚照不太熟悉的致仕官员。

  和他猜想的一样,名单上大部是文官。和兴王站在一条船上的,很多是致仕多年、家中子弟没什么出息的官员。他们在任时官职不高,如果理理他们的姻亲,会发现不少朝中重臣。比如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的谢迁。朱厚照能够想象打算毕生维持宽厚人设的皇帝爹写下名单时的郁闷心情。

  “逼着本宫发火啊。本宫看好了,收回去吧。”朱厚照没有再看,带上防风镜、皮帽、和手套,划着雪橇返回端本宫。

  “戴公公,太子爷就扫了一眼,把三份名单上的342人记全了吗?”有宦官咋舌。

  “或许吧。”戴义也吃不准,更吃不准朱厚照为何特意跑一次。只要传个话,他会把名单送到面前。

  “要不要问问小黄公公?”

  戴义冷冷地刮了眼说话的宦官:“你有几条命敢打听太子爷的事?”打听了也没用,黄献就是个傻的。

  第二日早朝,朝堂上没有朱厚照的身影,散朝后詹事府官员也没在文华殿见到他。朱厚照第一次缺席回回文的课。

  升任詹事府詹事的王鏊心中大急,忙打听太子的去处。当得知太子此刻正躺在寝宫里呼呼大睡时,背脊一寒。王鏊连忙发动詹事府的各侍读讲士打听昨晚发生了何事。事情没打探清楚,满朝文武已经哗然。

  文渊阁中收到了一份奏折。奏折夸奖贵州都指挥使王宁在镇压土司叛乱中表现优异,推荐其总督山东。

  总督是一个临时官职,常用于解决某地某些棘手问题而设立的,可掌握地方的军权和财政大权。往往由尚书、侍郎等三品高官以上担任。事情处理完便撤职。派往各地担任总督的官员往常都是文官,他们主要为了掣肘地方上都指挥使等高品级武官。

  突然要在山东设总督,并不是因为山东有事。而是属于山东管辖的辽东将要分出去另建辽东布政使司。原本辽东由辽东镇实际管控军政。然而即将成立的辽东布政使司马上要接管辽东政事。为了平稳过渡,内阁提议派人总督山东,先把辽东实际政事掌控权从辽东镇抢回到山东手里。简而言之,就是要从朝廷高官中派一人去山东,从辽东武官手中抢权。也可以说是文官抢武官的权。

  “荒唐!只有文官调武职的,还从未有过武官出任文职的!哪个不长眼写的奏折?”

  刘健看得火冒三丈。一看落款,竟是礼部右侍郎焦芳!焦芳善于专营,一心一意投靠太子。只是太子很少插手朝政,焦芳平时没什么用武之地。让武官出任文职如此重大的事,没有太子背后暗示,焦芳绝对不敢上书。

  “这位小祖宗又想搞什么?”刘健瘫在椅背上,烦躁地捏着鼻梁。

  谢迁无法回答他,只能道,“辽东布政使司是在太子殿下建议下设立。皇上会重视太子的提议。”

  弘治帝对太子无比溺爱。朝中反对河套太子府迁徙到哈密搞事,弘治帝原本也是不赞成的。结果太子闹一闹,弘治帝竟然打掩护,让太子府部分人在贺兰山北麓活动,以蒙蔽官员们的耳目。谢迁相信,如果太子在弘治帝耳边多吹几次风,武官任总督将成定局。

  刘健直接驳斥了焦芳的奏折。奏折进了司礼监,李荣等人看到也是一惊。马上把贴上内阁草拟驳斥的奏折呈给在坤宁宫为皇后画眉的弘治帝手上。

  弘治帝先是皱了皱眉,看到落款的官员,眉头皱得更深。撇下画了一半眉的皇后,在御书房冷静思考了许久。

  “准了吧。”弘治帝定下基调。

  李荣用朱批通过了焦芳的奏折。内阁再次驳回。司礼监太监戴义跑到吏部、兵部下中旨,命兵部尽快把王宁调往京师,再让吏部派其前往山东。

  中旨一出,京师像沸腾的油锅一般。都察院、六科言官纷纷上书,要退回不经过内阁批准的中旨。

  第二日早朝,奉天门千人请求弘治帝收回成命。弘治帝不允。

  第三日再次请求,弘治帝再次不允。同日,琼州事变传入朝堂。文官哀思、武官哗然。英国公为首的武官要求加派兵力镇压反军。弘治帝应允。命广东都司调集十万大军镇压儋州反军。

  第四日,焦芳府上被人为纵火。焦芳死里逃生,跪在乾清宫嚎啕大哭。弘治帝赐下锡拉胡同一座三进大院,并命五城兵马司、巡捕营缉拿嫌犯。

  从始至终,吏部、兵部均为有所行动,也没有明确表态。弘治帝难得大发雷霆,命锦衣卫把圣旨送到贵州都指挥使王宁手中,干了兵部该干的事。

  吏部尚书马文升去了趟内阁。

  “等王宁到了京师,哪怕吏部不同意,皇上也会让人去山东任职。辽东已经被收拾了一遍。大宁城又牵扯了无数人的利益,辽东武官们早就被各路人马摆平。况且武官们好不容易等到皇上削弱文官势力的机会,一定会暗中协助王宁。吏部反不反对都无足轻重。”

  吏部顶不住缴械投降,内阁只能捏着鼻子认下。马文升的资历不比内阁任何一人差,内阁可逼不了他。

  事后刘健问马文升:“老货收了殿下多少好处?”

  “没有任何好处。只是还想做官,不想这么早致仕。”过了年77岁高龄的马文升如是说。

  请收藏本站:https://www.16db.com。16读吧手机版:https://m.16db.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